我们在春风里“种风机”
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春风轻拂大地,华北平原南端,一座座混凝土与钢结构共同构成的塔筒托举着风机直耸云霄,即将“化风为电”。
这里是位于安徽阜阳南部120万千瓦风光电基地项目(以下简称“阜阳基地项目”),共包含65万千瓦水面光伏、55万千瓦风电以及一座300兆瓦/600兆瓦时的储能电站,其中水面光伏及储能部分已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当前,110台风机的吊装工作即将全部完成,建设者们正向全容量并网发电冲刺。
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建管公司东部建设管理部的陈学轩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与其他参建单位的实施工程人员一起商讨着项目收尾及风机消缺等工作。
110台风机、近550公里的集电线个集电线路铁塔,散布在阜阳市颍上和阜南两县的40多个乡镇中,涵盖了两县八成以上乡镇,几乎每台风机都要改造出一条独立的进场道路,其分布之广,协调事务之多,对建设团队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是集团首个自建的混塔风电项目,不仅面临着工期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协调工作复杂多变等多种问题,同时我们要克服经验不足的难题,组织施工各方学习一系列和混塔有关的知识。”三峡能源东部建设管理部项目经理胡乐超说道。
混塔风机塔筒采用钢-混凝土混合塔筒组合形式,具有结构刚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特点,但相较于传统钢塔结构的风机,混塔风机的吊装工作更为繁琐复杂。“每台风机的混凝土塔筒有31段,前16段采用的都是半圆塔片,要一个一个精准拼装后才能进行吊装,”负责阜南县区域风电项目建设的项目经理管峰和记者说,“整个混凝土塔筒段的吊装,需要吊车下三十余次钩,比传统钢塔风机,整体下钩次数多了好几倍。”
据了解,在进行混塔风机的塔筒吊装作业时,风速要小于10米每秒,实际作业精度均控制在毫米级,有的部位安装时的偏差甚至不能超过2毫米。如此精准的作业流程要反复进行近40次,才能完成一台风机的吊装,这样的风机,这里有110台。
相较于传统钢塔结构的风机,混塔风机的塔筒段数翻了数倍,这对项目的运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电项目进度要想跟得上,运输道路改造及协调绝不能拖后腿!”胡乐超经常在工程例会上跟大家强调。
为了更好克服“点多面广”给施工带来的困难,项目团队始终秉持着“多到一线察觉缺陷、勤去现场处理问题”的工作态度。
在正式施工开始之前,项目团队需要对每一个风机点位的运输路线进行反复勘探验证,道路承重能力是不是满足条件?转弯半径是否充足?途中是不是真的存在高压线、道路标识标牌限高障碍……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车辆进场前处理好。
在颍上县26号风机机位东边不远处,新建的合周高速横贯而过,这里是前往南侧11个风机机位的必经之路,在项目大件设备启运时,合周高速的桥梁开始架设,限高导致大件运输车辆无法正常通行,绕行的话便要多走几十上百公里,不仅施工进度会被耽搁,运输成本也大幅增多,怎么办?一道难题摆在了项目团队的面前。
经过反复讨论验证,项目团队选择在限高位置旁——地势较低的地方重新开辟两条运输道路。“为了修好路,保障运输车辆安全通过,我们往现场跑了不下五十次。”陈学轩说,“晴天要来,雨天也要来,记录不同天气特征情况下路的状况,及时修补调整道路,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最终,两条新的道路被开辟出来,一车车设备、组件由此送往合周高速南侧的11个施工机位。负责驾驶运输车辆的当地司机宋孟说:“如果不修这个路,恐怕就得绕上个百十里咯!对我们跑车的人来说,既省时又省力,干起来更带劲。”
110个风机点位、1736个集电线路铁塔,每一条进场道路,每一个弯道,每一个堵点,都是项目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实地探出来的。
“空闲了多去施工现场跑一跑、转一转,既能第一时间发现和消除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又能综合把控现场施工各方面的进度。”胡乐超常对小组成员说。
施工期间,项目团队会将人员分成一个个小组,每天前往各个施工作业面巡查,保障施工进度。每天的往返奔波,让大家练就了一身抗眩晕的“好功夫”。
“施工高峰期的时候,我们基本每天都有超过8个小时的时间在外面跑,不是在机位,就是在车上。”陈学轩说,“车座就是我们的工位,每天在颠簸的路上用电脑处理各种工作,一开始还晕车难受,后来慢慢都习惯了。”
阜阳基地项目一线员工厉彦骁兼任着项目的车辆管理员,他和记者说:“几个点位转下来,每辆车每天少说也得跑个两百来公里。”
劳动创造价值,实干笃定前行。阜阳基地项目的110台风机已“整装待发”,每年约1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即将送往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