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能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回顾2022年上半年,疫情背景下供应链受阻,国内能耗双控及俄乌冲突等外部事件干扰,使得中国经济承受了较大的冲击。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强有力调控政策为下半年经济复苏注入了坚定的信心。
就风电领域而言,依照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1-6月风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94万千瓦,同比增加19.37%,截至2022年6月底风电装机容量34,334万千瓦,同比增长17.2%。在国家政策全力支持及投资所需成本下降的背景下,风电装机、招标呈现了迅速增加,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2022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3060双碳政策实施的早期。为贯彻执行国家关于3060双碳政策目标的顶层设计,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多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确定了风电、光伏为主流能源的战略目标,增加风电、光伏发电占比,促进电力消化,推动行业高水平发展。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推进东部和中部等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优化推进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北、晋北、冀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重点建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快速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提出了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
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的总量目标、发电目标、消纳目标、非电利用目标等。其中,要求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2022年,中国陆上及海上风电均已全方面进入“平价时代”。机组大型化、轻量化将加快风电度电成本下降速度,推动风电投资所需成本持续下行。
因风机功率增加比例大于主机重量及叶片长度增加比例,风机大型化是单位兆瓦风机成本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2020年国内陆上风机主力机型为2.XMW及3.XMW,2021年逐步迈入3.X-5.XMW时代。根据CWEA统计,2021年在新吊装的风电机组中,3.0MW(不含3.0MW)以下新增装机占比约20%,比2020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3.0MW至5.0MW(不含5.0MW)风电机组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6.4%,比2020年增长22个百分点,5.0MW以上风电组新增装机容量占比23.3%,相比2020年增加19个百分点。2022年大型化趋势仍在继续,主力机型进一步增大,国际、国内同行业公司甚至推出7.XMW陆上风机及15.XMW海上风机。在风机大型化趋势下,主机及零部件厂商也不断开发新材料,利用轻量化材料及协同设计的模式,在提高功率、降低重量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风机智慧化、智能化是风电精细化服务、提高发电小时数、降低运维成本的必由之路。近年以来,风电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采用风电机组传感、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手段,实现集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于一体的智能风机和智慧风场,以提高发电小时数,并识别有几率存在故障,提前检修,降低运维成本。
据统计,2021年全国风电平均发电小时数为2,246小时,相比2017年上升15.30%。2022年1-6月,全国风电平均发电小时数为1,154小时。
特高压输电具备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的特点,大幅度的提高了电力运输的有效距离,并降低能量损耗;智能电网则具有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等特点,能明显提升风电并网运行控制能力;储能的发展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的利用富余风能,实现电网调峰、调频。
我国将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纳入重点项目规划,“十四五”期间国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其中,2021年、2022年1-6月,我国电网工程投资分别为4,951亿元、1,905亿元,新增220千伏以上输电路线千米。此外,随着光伏、风电建设经济性的提升,宁夏、辽宁、内蒙古等省份对新能源上网等相关文件中对储能技术、配套等提出了有关要求。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及储能比例上升,使得风电平均利用率持续上升。依照国家能源局统计,2019年以来,我国风电平均利用率均在96%及以上,其中2022年上半年为95.80%。
我国农村区域广阔,部分地区风资源丰富,同时早期投运风电场风资源好、电价高,但经济性较差,随着风机常规使用的寿命的逐步到期,改造紧迫性强。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大力推进乡村风电开发,积极地推进资源优质地区老旧风电机组升级改造,提升风能利用效率。国家及部分省市也针对乡村风电开发及老旧风场改造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如《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吉林省能源局2022年度推进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工作方案》。国家政策的支持,将带动乡村风电开发及老旧风场改造的发展,2022年上半年相关招标逐步增多。
受益于“3060双碳”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及风机大型化、轻量化带来的成本一下子就下降,风电场建设经济性得以凸显,2022年上半年市场招标需求旺盛。据国际风力发电网统计,2022年上半年行业招标预计超过50GW。
风电行业具备较强的季节性,一般而言,上半年装机低于下半年。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2年1-6月,风电新增装机12.94GW,同比增长19.37%,在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仍取得较快速的增长。
经过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风机产能、质量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且价格相对国际同行业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此外,随着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成为全世界共识,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号召,为我国风电企业进一步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我国头部的风机产商在东南亚、中亚、拉丁美洲的订单逐步增加,我国风机品牌的出口局面正进一步打开。
公司主营业务为风电机组的研发、制造与销售,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公司秉承“品质改变世界”的理念,坚持以“推动人类高效使用清洁能源”为愿景,旨在打造风电整体解决方案领域的“中国第一、世界品牌”。
(1)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具体包括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智能化运维。公司采用平台化设计思路,各部件模块化配置,具备2.XMW到6.XMW全系列机组研发与生产能力。
公司3.XMW平台功率覆盖3.0MW-4.5MW范围,风轮直径可达193米,轮毂高度达140米,适用于三北中高速风区与中东南低风速风区。3.XMW平台的主要特征是重量轻、震动小、安全、智能。
4.XMW-6.XMW平台功率覆盖4.2MW-6.7MW,风轮直径可达193米,轮毂高度可达140米,专注平价市场中高风速风区。4.XMW-6.XMW平台主要特征为采用变压器上置方案,节省了普通箱变到变流器电缆成本、不有必要进行地面箱变施工、减少征地面积降低用地成本,有效节省线路损耗,节省施工养护周期,大大降低风场综合造价。2022年1月,公司SI-16050风电机组荣获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颁发的“最佳陆上风电机组奖”。公司SI-172625机型已获得型式认证,完成了高电压穿越测试、低电压穿越测试、电能质量测试、电网适应性测试等,并已在客户风场批量安装、并网运行。
7.XMW-8.XMW平台产品已在公司某风场并网测试,以完善公司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型谱。
(2)新能源电站业务:具体包括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三一智慧新能源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设计资质证书》(电力行业(风力发电)专业甲级),专注于风电系统集成、控制策略开发和智慧风场运营的管理模式创新,具备独立进行风电场设计、建设和运营的能力。
2022年1-6月,公司对外转让隆回牛形山新能源、杞县万楷新能源、蓝山县卓越新能源三个项目,合计220MW,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存量风力发电站453.9MW,存量光伏电站43.4255MW,在建风场293.9MW。2022年1-6月公司存量风场平均发电小时数为1,225.25小时,高于全国平均发电小时数6.17%。此外,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对外EPC项目也取得了突破,签署了河北鸿蒙250MW外部风电EPC项目。
1、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方面,公司所处行业下游客户多为大型发电集团或大型电力建设集团。企业主要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订单,采取“按单定制、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经营模式。公司具备发电机、叶片的自产能力,并通过向上游符合相应标准的供应商采购定制化及标准化的风机零部件,由公司生产基地完成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与测试,完成订单交付,进而实现向客户销售风力发电设备及提供运维服务,以实现盈利。
2、新能源电站业务分为风电建设服务业务、风电场运营管理业务与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风电建设服务业务方面,公司具备独立进行风电场设计、建设和运营的能力,主要为公司自有风电场开展EPC总包业务,部分对外开展风电场EPC业务获得收入,另有部分前期工程勘测考察设计等业务。风电场运营管理业务方面,公司已并网的风电场中,部分由公司自行运营并对外售电获得收入;部分风电场在商业条件合理、转让收益可观的情况下会择机对外转让,取得转让相关收益。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主要系小规模分布式光伏电站,公司委托外部EPC承包商建设光伏电站并自持运营,部分发电自用,部分发电对外销售获得收入。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一直以来,公司立足风力发电机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以及后市场配套服务的经验积累与核心优势,格外的重视数字化、智能化战略的规划、投入、实施与落地,格外的重视对风电市场前沿趋势的把握,借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并提升核心竞争力。
4.X-6.XMW:在4.X-6.XMW产品基础上,升级推出SI-172625、SI-18350、SI-183625、SI-19350、SI-193625等机组,最大限度发挥了产品平台的优势。目前,SI-172625机组已获得型式认证、高电压穿越认证、低电压穿越认证、电能质量认证等,SI-18350、SI-183625、SI-19350、SI-193625已获得设计认证,为国内不同中低风速区域提供高可靠性、高经济性的综合解决方案。
7.X-8.XMW:针对陆上中高风速市场开发的7.X-8.XMW平台产品已在公司某风场并网测试,完善了公司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型谱。
自主完成99米叶片气动和结构设计、工艺开发试制工作。该叶片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突出气动效率,大幅度的提高成型效率,降造成本和缺陷率;一次性通过全尺寸静力测试验证。
完成新一代智慧集控健康管理软件产品的开发、推广与落地,风场端监控预测产品开始全面自研,搭载深度学习与智能决策的智慧服务系统落地推广,实现管理效率的大幅提升。
在塔筒设计技术探讨研究方面,完成焊接疲劳、材料特性、结构阻尼等多项试验研究,为塔筒设计优化提供基础性输入,继续引领行业内的塔筒轻量化;同时多种自研的新型塔筒已完成了系统模块设计及认证。
①在智能工厂方面,通过智能机器人、视觉识别和工业自动化集成技术,打造了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风电行业首座5G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成为国家工信部认定的第五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标杆企业”,此外公司通榆工厂获得工信部授予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继续引领风电行业智能制造发展。
②在数据可视化与数字化运营方面,企业通过融合卓越绩效指标体系,利用数据中台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出一套涵盖营销,服务,生产,质量,采购,人资的可视化运营体系,通过经营及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实现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运营模式的转变,助力实现数字化决策。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取得15项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及27项软件著作权。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如下:
受益于“3060双碳”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风机大型化、轻量化带来装机成本下降;风机智慧化、智能化带来发电小时数持续提升;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及储能比例上升,使得风电平均利用率持续上升,2022年1-6月风电装机、招标呈现了迅速增加。依照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2年1-6月,风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94万千瓦,同比增加19.37%,同时行业招标量创历史新高。
公司针对一直在变化的外部环境,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应对,取得了良好经营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8,289.65万元,同比增长3.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782.37万元,同比减少5.22%;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2,393,375.99万元,较上期末增长34.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033,258.08万元,较上期末增长166.52%。面对行业挑战,企业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公司将研发创新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市场提供符合客户的真实需求的产品。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达751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20.96%。2022年1-6月,公司研发投入29,151.87万元,占据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14%。通过2022年上半年的努力,公司新增取得15项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取得165项发明专利,397项实用新型专利。在风机整机、核心零部件穿透研究及风电场开发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主要如下:
在风机整机领域,公司SI-16050风电机组在2022年1月荣获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颁发的“最佳陆上风电机组奖”。SI-16050风电机组是公司4.X-6.XMW平台的主力机型之一,也是国内首台5MW级采用箱变上置的陆上产品,通过箱变上置,实现了降低土建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及降低电力传输损耗的目标。公司SI-172625机型已获得型式认证,完成了高电压穿越测试、低电压穿越测试、电能质量测试、电网适应性测试等,并已在客户风场批量安装、并网运行。7.XMW-8.XMW平台产品已在公司某风场并网测试,以完善公司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型谱。
在大部件领域,公司风电机组叶轮直径已扩展到200米以上(2022年5月公司首支FB99067型风电叶片正式下线米)、额定功率已扩展到7MW以上,实现了叶片与整机设计的最优匹配,降低叶片载荷与结构重量,优化接口尺寸。此外,公司陆续开发5.XMW、6.XMW、7.XMW、10.XMW多款发电机,采用低损耗冲片结构、高效的冷却散热系统,发电机损耗低、效率高。同时,公司完成了塔筒相关的焊接疲劳、材料特性、结构阻尼等多项试验研究,为塔筒设计优化提供基础性输入,继续引领行业内的塔筒轻量化;目前,多种自研的新型塔筒已完成了系统模块设计及认证。
在风电场开发领域,公司自主开发了风机基础数字化计算与仿真平台;完成了混合塔筒空腔式基础设计软件开发,并首次在通榆试验风电项目中应用验证;储能电站设计方面,通过对锂电池储能电站火灾抑制与安全防护设计创新,取得了电化学储能电池舱智能降温阻断装置专利技术。报告期内,公司资质再上新台阶:工程总承包资质由三级升为二级,送、变电资质由丙级升为乙级,并取得首个勘察类资质——工程勘测考察乙级资质。
近年来,通过不断开发符合客户的真实需求的风机产品,及时交付,快速响应客户运维需求,公司品牌形象逐步建立,市场排名稳步攀升,目前已进入国电投、华能、华电、中节能、中国能建601868)、中国电建601669)、中广核等有名的公司供应商目录,并建立、维护了良好的客户关系。根据CWEA统计,2018-2021年公司陆上风机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3%、2.9%、5.99%、7.75%,市场排名第14、9、8、5位。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含中标未签合同的订单)合计7,499.45MW。在大力拓展国内的市场的同时,公司通过引进专业的风电行业国际化人才、推行人员本地化等,借助国内发电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及三一全球化的海外体系,推动风机出海,并重点布局越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西等区域。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关注新能源资源开发领域,探索业务新模式,为新能源资源向订单转化奠定基础。
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线自动化改造领域,公司通过智能机器人、视觉识别和工业自动化集成技术,打造了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风电行业首座“脉动式”柔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实现了3.X-6.XMW机型的混线生产。凭借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领域的优秀表现,公司南口工厂在2021年12月被国家工信部认定的第五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也是中国风电行业唯一一家获得此荣誉的企业,通榆工厂在2022年1月被授予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公司在实施现有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降造成本的同时,也正积极地推进郴州产业园、巴彦淖尔产业园及庆阳产业园建设,扩展产能,降低运输成本。
公司坚持实施“滚动开发”战略,大幅度缩短了资金回收周期,增强公司纯收入能力。2022年1-6月,公司对外转让隆回牛形山新能源、杞县万楷新能源、蓝山县卓越新能源三个项目,合计220MW,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存量风场453.9MW,存量光伏电站43.4255MW,在建风场293.9MW。2022年1-6月公司存量风场平均发电小时数为1,225.25小时,高于全国平均发电小时数6.17%。此外,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对外EPC项目也取得了突破,签署了河北鸿蒙250MW外部风电EPC项目。
2022年国内陆上、海上风电均已全方面进入平价时代,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公司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协同推进系统降本,包括设计降本、供应链降本,提升全业务链条运营效率,打造具有度电成本优势的平价绿色能源。同时,公司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严控费用预算,向各部门分解、传达指标,并与各部门绩效考核相关联,实施奖惩措施。公司坚持品牌、效益当先的原则,突出系统运营能力提升、资源配置与效益转换,实施以平价为背景、效益为主线、高水平发展为结果的高效敏捷、精细化运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408,289.65万元,同比上升3.02%;毛利率为27.03%,相比2021年同期下降6.73%,根本原因为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单位兆瓦价格有所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风电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有关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迅速,下游客户的真实需求不断的提高,对公司新产品、新研发技术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企业存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结果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如果出现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没有到达预期的情形,或者出现公司所处行业的核心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而公司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情形,可能对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依赖于核心技术。研发团队的技术实力与稳定性是公司持续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与研发能力的基石。但在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存在研发团队人员流失的风险。此外,在当前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假如慢慢的出现关键技术流失,可能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由于电网对发电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客户对于发电量损失有严格的指标考核,且合同通常约定风电机组需要保证稳定工作期限为20年,因此风电机组产品的质量对公司的声誉与业绩至关重要。由于风电机组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部分机组甚至需要面对冰冻、高海拔、低温等特殊气候的考验。因此,行业内风电机组质量上的问题时有发生。若公司未来出现重大产品质量上的问题,可能面临包括但不限于履行质保义务、延长质保期、客户考核扣款、赔偿相应的损失、质保金损失、客户诉讼等风险,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风机产品大容量化、轻量化发展是行业趋势,风机容量升级意味着核心零部件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升级。风机核心部件多为定制件,上游供应商对于核心零部件的定制化升级能力是制约风机容量升级的主要的因素。若未来上游供应商相应配套升级零部件出现技术质量上的问题或未能开发出大容量机型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则将影响企业大容量机型的产品质量,甚至有可能给公司产品升级带来阻碍。
随着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根据CWEA统计,国内排名前十的风电整机企业新增装机市场占有率由2013年的77.8%提高到2021年的95.1%,整体呈现市场集中度提高趋势。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下,行业竞争对手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产品质量。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将导致销售价格下行,使得公司面临毛利率下滑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未来公司不能持续强化技术实力、优化产品服务的品质,则将面临市场占有率下滑的风险。
我国风电投资运营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的直接客户主要为大型发电集团或大型电力建设集团。若未来公司主要客户流失且新客户开拓受阻,则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受到行业竞争程度、产品结构变动、上下游供需关系变动、行业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若未来上述影响因素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有几率会使公司部分产品甚至整体毛利率水平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业绩的波动。
国内爆发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多地政府采取了延期复工、人口流动管制、隔离有关人员等措施予以防控。但如果国内新冠疫情出现反复,以及国外疫情的持续,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具备风电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在风机核心零部件、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布局,具备较强的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全方面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核心零部件方面,公司具备独立研发生产制造风机叶片、发电机的能力,并具备部分别的核心零部件的设计能力。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具备2.XMW到6.XMW全系列机组研发与生产能力,同时结合智慧风场、智慧运维等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运维服务,有效提升风电场综合利用小时数,降低度电成本。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业务方面,企业具有专业的风电场设计及EPC项目管理团队,自持并运营多家风电场,建立了完善的风机运行数据库,为上游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的改进与升级提供正向反馈。
公司具备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了北京、长沙、欧洲等多地的联合布局的国际化开发团队异地协同平台化开发。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企业具有国内领先的整机研发设计团队、叶片设计团队、发电机设计团队、研发仿真团队、研发测试团队、智慧风场研发团队、智能化运维团队。截至2022
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总人数达751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20.96%。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共取得专利566项,其中发明专利165项,实用新型专利397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同时,公司取得软件著作权150项,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20项。公司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把握前沿的技术趋势,在整机大型化、零部件轻量化、核心零部件升级、风电场数字化运营等方面持续研发攻关,不断开发和完善适用于低温、高温、高海拔、低风速、海上等多种环境的产品,保证公司市场覆盖率,为未来风电平价市场做好充足技术储备。
公司具备叶片、电机与整机一体化的协同设计能力,陆上机组产品全部使用自主研发叶片与电机。公司能够以度电成本最优为目标,更加系统地评估各项设计参数对风电机组的影响,高效快速迭代,实现叶片、电机与整机设计的最优匹配,降低叶片载荷与结构重量,优化接口尺寸,促进整机产品减重、减少相关成本、提升可靠性。公司深耕风电领域10余年,在风电机组电控设计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经验积累,主控系统、能量管理及一次调频等具备全部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保证核心电气件稳定性并提升了机组电气系统的可靠性。此外,公司通过深入应用拓扑优化设计、数字化仿真等技术,研究和应用新型的结构件材料,结合对结构件承载力和功能的深刻理解和丰富设计经验,使得公司在风电机组结构件轻量化设计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公司通过产品协同设计、加强供应链保障、提升生产效率等措施,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公司实现自下而上的穿透设计,做到了整机叶片一体化设计。同时通过数字孪生与设计仿真的应用,实现了研发、工艺、生产的设计协同,在平价时代的大环境下,快速缩短了大兆瓦机型的研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时间及制造成本。在供应链保障方面,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叶片和发电机,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同时公司也与各大主要零部件一线厂商建立了良好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生产效率方面,公司始终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作为企业核心发展策略,利用自动化、精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通过灯塔工厂的建设、产线布局的优化改造、自动化设备及工业机器人的大量运用,打造出整机、发电机及叶片工厂多个智能生产单元和全自动化物流体系;在极大减少人工作业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风电场设计方面,公司基于CFD的风电场三维模拟系统,结合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实现机位点风况和发电量准确评估,提升项目发电量。公司自主研发基础结构计算平台,提升结构承载性能,降低基础混凝土及钢筋工程量。公司通过激光雷达航测地形、无人机辅助踏勘选线,实现风电场道路与吊装平台三维数字化建模,优化道路路径与吊装平台设计,降低土石方工程量。风电场建设方面,企业具有专业的风电场设计及EPC项目管理团队,可提供咨询设计、设备采购、工程项目施工、运维培训及项目融资等风电场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风电场运营方面,公司依托于智慧风电场系统,通过资源共享、集中式管理,推动智能风机的高效运营。
公司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秉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层次地融合的理念,在制造设备“智能化”、设备互联“物联网”、生产制造“透明化”、供应链“敏捷化”、数据信息“可视化”与经营决策“数据化”、风机运营“智慧化”等方面构建了风电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柔性的风电数字化运营体系,推动风电传统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