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国际古迹遗址日,“寻线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宣传推介会”在广州东山柏园举办。
柏园修缮工程北京路古道遗址保护工程佛山孔庙修缮工程节度陈公祠修缮工程进城式检阅台旧址修缮工程
这5个典型案例涵盖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类别,时间跨度上千年。在推介会现场,5个入选典型案例的项目代表作了介绍,并与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省内文物保护行业从业者等交流文物古迹保护经验、互相启发。
活化利用是文物古迹获得时代新生的重要方法。推介会上,“2024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推介活动”也同步启动征集。
坐落在广州东山百年建筑群中的柏园是本次推介会的举办地,也是年度典型案例之一。
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在广州创办,以柏园为首个独立所址,是中国第一个以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语言学为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奠定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发展的起点。
据项目负责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所长蔡凌介绍,一开始大家对恤孤院路12号是不是“史语所”旧址柏园存在很多争议,“我们搜集了很多的证据,包括查阅城建档案、实地踏勘、文献比对等多种方式最终确定柏园和恤孤院路12号为同一栋建筑。”
百年时间里,柏园曾被多次出租,作为多种功能被使用过,“建筑内部存在很多后期加建改动的情况。”为了还原建筑最初的模样,项目团队甚至还对1950-1980年代的老住户进行口述访谈,进一步明晰建筑内外布局变化。
正式修缮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对文物损伤最小的手工方式,清理后期加建改动。蔡凌说:“我们就像侦探一样,用剥洋葱的方法一片片把附加物剥掉,直到触及它的内里。”
记者注意到,进城式检阅台旧址修缮工程同样注重文物原真性。该旧址位于越秀区府前路1号。检阅台后的市府大楼始建于1931年,是由林克明先生设计的“中国固有式”风格建筑,自建成起一直作为政府办公楼使用,历史功能延续至今。
在对建筑屋面进行修缮过程中,“我们查阅资料,发现林克明先生的图纸原先设计了檐沟,但现场却找不到。业主也向我们反映了这个需求,因为屋面坡度太大,所以下暴雨水流速度很快,雨水对檐口构件和地面绿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修缮工程建设项目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蒲泽轩说。
项目团队于是根据原图纸揭开瓦片,找到檐沟位置并铺设新的管道,从而改善水流速度过快的问题。蒲泽轩表示:“把前期的历史研究用在工程实践方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探索。”
“不改变文物原状”是文物古迹修缮的根本原则之一,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佛山孔庙在修缮过程中就大胆向传统工艺借力。
佛山孔庙位于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西南角,兴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孔庙装饰堂皇、工艺精美,其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屏风门、满洲窗等建筑元素集广府民间工艺之精华,是岭南同类建筑中的精品。历经百年风雨,孔庙本体多个部位要重新修复。
佛山孔庙修缮工程建设项目代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古建园林部主任任曼宁介绍,孔庙正立面的20扇雕花屏风门原本镶嵌着满洲玻璃,但在后期的维护中很多玻璃都破损了,并被替换成了其他的普通玻璃。
“如何修复满洲玻璃是工程的难点之一。我们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多次组织佛山市文物保护专家和传统工艺工匠深入研究方案,最终决定委托满洲窗修复匠人吴广标团队,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复原满洲玻璃。”任曼宁说。
与此同时,孔庙的灰塑、瓦件部位均委托非遗传承人团队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来修复。任曼宁表示:“即使只是几片砖、几片瓦,我们也要找到传统工艺和材料去制作它,不仅是为符合古建筑维修保护‘四保存’的原则,更是为了推动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
佛山孔庙修缮工程对传统工艺的运用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认为:“严格来说,在文物保护工程中新作的东西肯定不是文物。但它的目的是展示传统工艺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也使文物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兼顾遗址本体原址保护和对外展示是北京路古道遗址保护工程的特点。2002年,北京路步行街在整修工程进行中发现多个历史时期的路面叠压,从上至下分别是民国、明、宋元、南汉、唐等,时间跨度达一千余年。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北京路古道遗址选择了原址保护并用玻璃钢罩覆盖其上向公众展示,并成为北京路商圈重要的文旅资源。
北京路古道遗址保护工程建设项目代表、广州市白云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英毅介绍:“十多年的时间里,玻璃钢罩的密封胶逐渐老化失效,雨天雨水渗入显而易见的。遗址本体广泛存在微生物病害、局部风化、砖石构件松动等问题。”
在遗址本体保护的基础上,工程对玻璃钢罩的钢架结构可以进行优化,定制高透光、防凝雾的特种玻璃。“这种玻璃不但可以承重消防车通过,满足商圈消防需要,而且单块玻璃的面积比原来更大,让市民游客获得了更好的观感。”与此同时,工程还采用较为领先的OLED透明屏展示遗址信息,满足市民游客的参观需要。
节度陈公祠位于东莞市厚街镇桥头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以纪念桥头村立村始祖、宋代岭南清海军节度使陈誉,三开间四进合院式建筑,祠堂规模较大、规制等级较高。
据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李栋兴介绍,节度陈公祠修缮工程以政府为主导,有效解决红砂岩常见的风化和修补易开裂问题,并针对文物建筑积水、回渗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
同时,修缮后的祠堂社会效益日渐展露。李栋兴说:“整个项目由市、镇、社区三级投入并募集社会资金,修缮后祠堂及时活化为村史馆、农家书屋等,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如今慢慢的变成了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实现文物保护社会共享。”
专家点评环节,郑力鹏教授重点提到柏园修缮工程,他认为该工程最大的特点是集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展示利用等为一体,所有的环节无缝衔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既是建筑设计企业也是设计单位,“柏园在研究中发现它的价值,在修缮过程中发现它的美,然后紧接着是‘史语所’主题的展览展示。这三点让它在文物修缮方面具有全国性意义。”郑力鹏说。
郑力鹏指出,文物保护工程的一体化是未来文物古迹修缮需要仔细考虑的方向,也就要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角度的力量,将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她说:“各方的高度拥护,全过程参与和紧密协作是文物古迹修缮的关键。”
与此同时,朱雪梅还提到,文物古迹修缮中探寻文物原真性关系文物价值的体现,“可以说没有‘寻真’,就没有‘历史和美’,因为它的价值没有正真获得体现,也就感受不到。”
朱雪梅进一步指出:“文保工作其实比侦探工作更难,我们不仅要找出真相,还要把它用好,逐步提升它的价值,让历史变得更鲜活和美好。”